恐狂症的自我心理调节?
发布时间:2020-04-01 11:00:24
恐惧症就是狂犬病恐惧症。这实际上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心理疾病。患了这种疾病后,有些人强迫自己去想狂犬病。在他们的心里,他们认为自己会死。此外,症状和感觉与狂犬病相同。事实上,如果他们想在平时治疗恐惧症,他们必须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。恐惧症的自我心理调节怎么样?
恐狂症的四步脱恐法
1、建立正确认知
很多恐狂是由无知引起,恐的没有理由,所以建立起正确认知,在脱恐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也是脱恐的第一步。狂犬病不是一个烈性传染病,它的传染性很弱的,绝大多数传染是经发病的犬或猫抓药造成的。注意前提是“发病的”,并不是所有狗或猫都传播狂犬病毒的。狂犬病毒并不长久在体外(如人体表面)存活,并且不能繁殖。
2、忽略癔症,投入生活
有的恐友会出现狂犬病癔症,这是一类由精神因素,如重大生活事件、内心冲突、情绪激动、暗示或自我暗示,作用于易病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。具体的说,会在暴露部位或身体其它部位出现特异性神经性疼痛或感觉异常(如痒、麻及蚁行感等),但是此时其人并没有感染狂犬病毒。
所以说看症状来判断是否感染对于个人来说是没有任何意义的,狂犬病可防不可治,只要注射了正规的疫苗,抗体水平在保护水平0.5IU/ml以上,就没有可能发病了。恐友对身体得过分关注,过分敏感,容易形成恶性循环,一有风吹草动,即害怕自己狂犬病发,越害怕,心情越紧张,症状越明显;陷入其中不可自拔。如此脱恐永无无可能。
正如上面所说的脱恐无论从科学常识上和心理上都不要去管症状,而应该带着不安投入生活中去,以生活为中心,去做该做的事情,这样才能打破恶性循环,阻断心理和身体的相互影响(即精神交互作用),这也就是《森田疗法》所说的“顺其自然,为所当为”。
很多恐友其实已经全程免疫过了,但是迟迟不能脱恐,就因为他有症状,其实他们掉进了恶性循环的陷阱,他们关注的是症状,恐的是症状,一心想消除症状,可是越是这样症状越顽固,强大,因为他们对症状排斥的心理反而加强了他们对症状的敏感,关注,关注与紧张扰乱了自主神经的正常工作,造成更多的症状。对症的方法就是不去管,不去关注,不去分析症状;让心理按照自己的运行规律运行。
3、检测脱恐
首先应该建立正确的认知,人在免疫后血清中抗狂犬病毒活性大于0.5IU/ml,就不会被感染和发病了。所以,有很多恐友通过检测血清抗狂犬病毒活性脱恐,投入到正常的生活中去了。目前医院和疾控中心和其它机构检测抗体水平主要有两种方法,ELISA法和RFFIT法。据笔者了解,ELISA法由于检测原理的限制,反映的并不是抗体中和病毒的中和活性,而是结合活性,有一定概率出现假阴性的结果,造成恐友的进一步恐慌。
所以,有条件的最好能用RFFIT法检测。根据:“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规范(2009年版)第二十二条
使用合格的、正规途径获得的疫苗全程免疫后,一般情况下无需对免疫效果进行检测。如需检测抗体水平,应当采取中和抗体试验进行检测,包括快速荧光灶抑制试验(RFFIT)、小鼠脑内中和试验2种方法。
4、心理脱恐
检测抗体阳性后,应该不会担心了,如果这时还是没有脱恐,就需要求助于心理脱恐。现在公认效果显著的是源于东方哲学的《森田疗法》、《内观疗法》等,西方心理学众多疗法,至今没有能恐狂症这类神经症心理问题彻底、有效的疗法,只能作为《森田疗法》等的辅助措施。
瑞士心理学家、分析心理学创始人荣格认为许多现代人都患有“神经官能症症”(恐狂症、疑病症、强迫症、焦虑症等心理问题),神经官能症的解除并不是心理治疗的目的,而是整合情结和释放与更改心理能量时,人格得到发展的一种副产品。心理治疗的目的应该是发展病人的创造性潜力及完整的人格,而不是治疗症状。这和《森田疗法》主张的顺其自然,为所当为;以生活为中心,不管症状,像正常人一样去生活相契合。
恐惧是我们心理正常的反应,每个人都会有恐惧,恐惧是我们身心的自我防卫措施,遵循恐惧心理的正常运行规律我们就能很快脱恐,违背恐惧的运行规律就会掉进恶性循环,掉进恐狂的泥潭,难以自拔。所以脱恐需要顺其自然,为所当为,规范行为,以生活为中心,放下对症状和恐惧的过分关注和排斥,这样心理脱恐也就不难了。